产品
“十四五”科技成果·LEAP |荆楚掀起科技创新热潮
宽阔的长江像一条银色的丝带贯穿荆楚,武当山、神农架像绿色的屏障包围着中国腹地。这片曾经留下瞿子吟的足迹、见证三国数千年变迁的沃土,如今已成为自力更生、科技自力更生时代的责任。
有光谷“追光”的突破、众多大型科学装置、探索世界深处的“中国地球镜”……一项创新科技正在江汉平原崛起。 “十四五”以来,湖北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将丰富的科教资源转化为创新动力,为落实国家战略发展筑牢了“湖北基石”。
图① 武汉化工L激光加工技术中试平台图②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闪存芯片 图③ 光谷地标建筑“卡拉百合”。 (数据来源:湖北省科技厅)受访单位供图
主要科研成果一一亮相
近年来,湖北聚焦工业机械、光电等国家战略领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湖北通过顽强的自主创新实力,为制造强国、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7月23日,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2025年“工业机器+”百家企业需求对接会上,华工科技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工科技产业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易小满发布了国内首台复杂曲面纹理激光蚀刻智能装备。
在高端工业主板领域,华工科技实现了多项“卡脖子”技术突破,彰显了“中国智造”的力量。公司首创集成全反射曲面三维共形扫描振镜技术。加工效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200%,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0%。另一款用于复杂曲面的六轴激光微孔加工设备也有表演。仅用2秒,设备发射的脉冲激光束就完成了孔径0.3毫米、倾角25度的航空发动机气膜冷却孔的加工,为我国航空航天装备性能升级提供了基础支撑。
在光通信和数字基础设施领域,湖北企业继续创造世界纪录。
该空心光纤由长飞光纤材料(湖北)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令人惊讶的是它使用的是空气芯而不是玻璃纤维芯。光信号传播速度提高约47%,传输时延降低约30%。一举刷新了多项光通信传输世界纪录。武汉光讯科技有限公司携手高校,实现1002.75公里无中继光通信传输突破。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打破国外垄断,推出国产化110GHz电光调制器。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牵头制定“新三网融合”国际标准,为全球信息网络架构提供“中国定义”。
与此同时,湖北正在采取行业未来发展轨迹,并在行动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能力。湖北规划了25个未来产业新赛道,涵盖仿人机器人、空中低空应用、脑机接口等。湖北在瞄准机器人领域精准发力。 “天问”人形机器人从立项到亮相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其传感器、炫手仿生关节、仿生关节等关键零部件80%都是“湖北研发生产”。
今天,湖北依托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生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立体创新网络加速发展
在对接科研与市场的过程中,湖北借助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建立了双向快线。
一方面,湖北加大投入加强科学研究,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 “以前分散在大学和商学院的科学力量,现在通过‘一廊一城’联系在一起。”党的执政党委员、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夏松说。
光谷科技创新走廊、东湖科学城等重点承载区聚集163个国家级平台和545个新型研发机构,研发人员数量超过41.5万人,其中学术人员82人。截至今年8月,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已成立创新单元90余家,持续挖掘产业化项目80余个。
另一方面,湖北优化市场对接服务和保障体系,让科技资源更加顺畅地流向市场。湖北省成立专业技术中心nsfer渠道技术职称,培养技术转移人才4000余人。 2024年,湖北省科技成交额55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三,66%的科技成果在全省落地。
在今年10月1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荥阳介绍:“四年来,湖北工业大学已完成3000余家科技机构改造,70%在湖北省实施,在湖北实施的合同金额11.8亿元 省合同额11.8亿元。 2020年,湖北工业大学成为国家科技成果赋能改革试点大学。在指导下在湖北省科技厅的指导下,学校通过支持方式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
湖北始终遵循人才与资本双轮驱动,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在人才引进和教育方面,湖北实施“楚人才领军计划”,为单人提供最高150万元资助,平均每年引进2000多名博士后;允许科技人员离职创业,保住编制,极大释放了人才活力。在科技金融领域,深度整合资源,组建了7000亿元规模的政府投资基金集团,精准支持百亿级科技金融。f 重点行业专项资金;推动知识信用价值贷款,2025年余额达到1000亿元,服务2万家企业,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注入金融金融。
同时,湖北加强区域合作和开放创新,以武汉为核心,镜像鄂州、黄石等周边城市,共同形成光电信息产业创新带,形成“谷光学研发、改造沙周边”的梯度布局。
从一束光到一座城市,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湖北致力于量子技术、仿人机器人、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方向,以建设国家高新技术高地为目标。通过顶层设计、平台布局、机制改革、生态培育,湖北形成了“战略支撑”立体体系。科技实力+产业创新协同+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
进一步阅读
武汉正在构建跨区域创新体系
武汉作为湖北发展的“火车头”和“主引擎”,占全省近20%的人口、占全省30%以上的GDP、近40%的企业、近70%的科技资源和技术创新。通过扎实的建设成果,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成功入选国家重点科技创新开放建设环境改革示范点、科技金融创新政策试点城市。变革增长极的影响正在加速。
“在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方面,武汉‘国家重要武器’不断拓展。”年来夏,直接湖北省科技厅实验室处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湖北大学已有科研设施8个,优化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45个。 10个湖北实验室在各自领域都有突出表现。其中,湖北九峰山实验室在化合物半导体、生物育种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武汉基础技术研究成果丰硕,打破国外垄断、突破技术封锁的典型案例不断涌现。比如,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等高端装备摆脱对外依赖,为湖北“5102020”先进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高产高蛋白玉米为我国蛋白质替代提供资源支撑。
在2025年东湖论坛上10月14日,《武汉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2025》发布。报告显示,武汉科技发展能力持续提升,自身科技发展能力显着提升。创新中心科技指数得分达到241.2分,比去年增长14%。其中,知识创造力增长最快,辐射引领和产业带动力取得重大进展,环境支撑和资源整合持续发展,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
武汉科创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出和成果上,更体现在推动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上。在他的领导下,系统“中三角”地区能源变革迈出坚实步伐。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G100联盟正式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中心中心在东湖高新区挂牌,长江科技创新要素大会和中部技术经理人大赛成功举办。此外,中部六省联合发起联合科技市场验证倡议,长江中游城市老龄化科技发展共同体雏形逐渐清晰。
同时,国家工业机械创新研究中心(湖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验华中分中心等重点平台相继建成是在武汉举办的。湖北已与江苏、上海等长江经济带10个省(市)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与京津冀共建颠覆性科技创新网络中心节点,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建立离岸科技中心。创新体系跨区域合作加快。
随着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推进,它不仅成为湖北科技创新的“主引擎”,而且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反映全国、与世界接轨的关键创新节点。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新印象
光谷科学ce岛:打造世界创新源泉
光谷科学岛位于湖北东湖科学城核心区。它被定位为世界创新的源泉和大型科学装置的集中场所。是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主要承载区。
光谷科学岛由中建三局城市投资运营公司投资建设。仅用三年时间,区域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得到完善,一批科技项目落地。其中,大型科学装置深部岩土扰动模拟设施工程基本完成。光谷科学岛科技创新中心一期,定位为大型科学器件预研平台、公共计算服务平台、技术共享平台已交付使用。此外,武汉长飞先进半导体基地已建成并开工建设,多项重点项目也加速推进。现代科技与创新理念深度融合,硕果累累。
脉冲强磁场实验装备优化升级项目:提升强磁场技术核心竞争力
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升级工程是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该项目于今年6月成功实现了71.36特斯拉的平顶脉冲磁场,大幅超出了原定70特斯拉的设计目标。磁场稳定性为0.39%,可持续12.11毫秒。场强比国际最高水平高出19%。
脉冲强磁场实验装备优化升级项目将于2024年全面进入建设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110特斯拉超强磁场、70特斯拉平顶磁场、9.5特斯拉超导脉冲复合磁场,并开展强磁场下切割和应用研究,展示设施驱动Inform模式的有效性,增强我国在先进磁学领域的竞争力 领域技术和新能源器件。
湖北隆中实验室:锻造产业升级引擎
在襄阳市东金新区,一座新材料领域的创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这就是湖北隆中实验室。隆中实验室由武汉理工大学牵头,汇聚14所高校、机构和企业。依托在材料科学、先进制造等领域的优势,锚定新时代需求重点发展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新型陶瓷、智能复合材料等四大方向。
实验室以中试验证为突破口,完善创新生态,发展了6条中试线和11个中试基地,实现了关键技术从“小试”到“中试”生产线的转变。目前实验室正在与襄阳企业开展项目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值已超过11亿元;聚集6名学者、35个科研团队,形成“金字塔”人才队伍;获批省级博士后创新技能基地,成为襄阳市产业升级的“科技引擎”。 上一篇:广交会带动旅游繁荣,深圳机场口岸受外国游客 下一篇:没有了
